易教网-广州家教
当前城市:广州 [切换其它城市] 
gz.eduease.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:400-6789-353 010-64436939

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
易教播报

欢迎您光临易教网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广州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!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,打造广州地区请家教,做家教,找家教的专业平台,敬请致电:400-6789-353

当前位置:家教网首页 > 广州家教网 > 才艺通 > 为何曾国藩的后代没有衰落?

为何曾国藩的后代没有衰落?

【作者:韩教员,编号22453 更新时间:2022-10-24

在历史课上老师经常会提到,曾国藩是清朝时汉人中做得最大的官。为何他官能做得那么大,这个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很有研究。而我,对他的后代更感兴趣。所以,我近来也看了《曾国藩家书》以及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的《保富法》,当然也少补了查阅了不少的资料,所以想通过这篇文章来简单阐明我的研究心得。

我们都知道,现在流行一句话,就是“富不过三代”,虽然现在的很多富豪都是“富不过一两代”的,但为何曾国藩的后代到现在都没有衰落?如他的曾孙辈,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、七位,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(《保富法》P12);另外,这是我从《南方人物周刊》(新浪网)上找的关于曾国藩后代的一些资料:这五房里出过的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:光禄大夫、建威将军曾纪官、曾广銮,清末翰林曾广钧,资政大夫曾广江,刑部员外郎曾广镕,女界诗人曾广珊(曾与陈寅恪唱和,女儿俞大是曾昭抡夫人,儿子俞大维),教育家曾约农、曾宝荪,翻译家曾宝葹,高教部副部长、化学家曾昭抡,教授曾昭枚,考古学家、博物馆学家曾昭燏,湖南广播电视台工程师曾昭棉,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、教授曾昭权,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,原农业部办公厅主任、园艺学家曾宪朴,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,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、曾宪柱、曾宪森,轻工部造纸研究所研究员曾宪榛,出版家曾宪元,画家曾厚熙(宪杰),导演曾宪涤(代表作《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)等。(摘自《曾家直系后裔很少做官 很多女性终身未嫁》一文)

为何曾国藩的后代没有衰落?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比较重视家教。古语有云:至要莫若教子。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刻,一来是因为它常出现一些经典书籍的封面上;二来是我上周去白云上爬山时发现一个门口旁也刻着这句话。再加上在实际生活中的发现,我认为家教对于后代的兴衰显得相当重要。

首先,我们可看他的遗嘱。同治十一年(1872)三月十二日,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,他说:“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,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,造孽,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。”忽然,他连呼“脚麻”,倒在儿子身上,瞬时已不能说话了。临危之际,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,大意如下:我做官三十余年,官至极品,而学业一无所成,德行一无可许,老人徒伤,十分惶恐惭愧。今将永别,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。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。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。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。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。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,汝兄弟记之行之,并传之于子子孙孙。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,代有人才。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,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,从事外交;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;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,终老翰林; 曾孙、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,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,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。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,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、军界,洁身自好,大隐于世,实现了曾氏“长盛不衰,代有人才”的遗愿,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,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。(凤凰网)

其次,我们可再看他教子的六种方法。曾国藩将“勤、孝、俭、仁、恒、谦”六项内容,通过训教、信教、言教、身教、事教、师教等六种方法,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、灌输到子女心中、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。如在信教上,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,长年在外,无法经常督促子女,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。即使工作到深夜,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,并及时回复,细加指点。在言教上,曾国藩只要跟纪泽、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,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、读书之方、习字之法,无微不至。如“看生书宜求速”,“温旧书宜求熟”,“习字宜求恒”,作文“宜若思”,读书要“虚心涵泳,切己体察”,读经典“猛火煮漫火温”以及“读书须勤作札记,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”。他还对纪泽、纪鸿因材施教:“泽儿天资聪颖,但过于玲珑剔透,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。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。”针对纪泽“语言太快,举止太轻”的缺点,要求“力行迟重”,即“走路宜重,说话宜迟。”这一点我在看《曾国藩家书》时也做了不少的笔记。 他也很注重身教。因为身教重于言教。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,自晨至晚,勤奋工作,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主要公文,均自批自拟,很少假手他人。晚年右目失明,仍然天天坚持不懈。他所写日记,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。(部分内容摘自一些朋友在QQ聊天时的分享内容)

不仅这些,我在《保富法》一书中还意外发现了体现曾国藩家教的一些内容。如曾国藩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。除乡间的老屋外,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,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。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,定价很便宜,而利息非常高。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,后来卖到二万两,每年的利息就有三、四千两。当时家中只要有一张盐票,就称为富家了。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,不准承领,因此在他逝后多年,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。若是当时化些字号、花名,领一、两百张盐票,是极其容易的事情,而且是照章领票,表面上并不违法。然而借着政权、地位,取巧营私,小人认为是无碍,而君子却是不为啊!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:“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”,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,因此,当时的将领僚属,多数都很廉洁,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。躬行廉洁,就是为民造福。如果自己要钱,那么将领官吏,人人都想发财,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。还有,聂云台的母亲为曾文正公的幺女,文正公的家规规定,凡是嫁女儿娶媳妇,花费限用在二百金以内。先母出嫁,是在文正公夫妇逝世后的数年,有奁金三千。也移拨出来,供作家用及代赔垫祖母被某钱号倒掉的款子,以至于个人的积蓄都空了。聂云台的母亲在中年时,每次谈到当时艰苦的情况,常常是泪随声下;自己身为王侯将相之女,嫁给了数代都是仕宦的大家庭,生活尚且如此的困窘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,实在是难以令人相信啊! (部分内容摘自《保富法》P40)

除了单单从家教方面去谈,我还有一些个人的观点。如我认为曾国藩的品德对他的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所谓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而最令我敬佩的是曾国藩积的不仅仅一般意义上的善,他积的是百善之首——孝。这一点我在看《曾国藩家书》时做了最多的笔记,因为在他的信中他反复提到了孝。如在他给四弟的信中写道:“事亲以得欢心之本”(《曾国藩家书》P97);在给四位老弟的信中写道“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,云为人子者,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,谓诸兄弟俱不及我,者便是不孝” (《曾国藩家书》P109)和“臣子与君亲,但当称扬善美,不可道及过错;但当谕亲于道,不可疵议细节。兄从前常犯此大恶,但尚是腹诽,未曾形之笔墨。如今思之,不孝孰大乎是?常与阳牧云并九弟言及之,以后愿与诸弟痛惩此大罪。六弟接到此信,立即至父亲前磕头,并代我磕头请罪。” (《曾国藩家书》P111)由此可见,曾国藩是以孝道传家的,所以他的后代才能兴旺不衰。

此外,他也积了谦德。记得我看《了凡四训》时谦德这一点是作者专门用了一章来写的。而我在看净空法师的《了凡四训》讲记(由于书在家中,所以此处没有标明在书中的哪一页,便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内容)时也发现里面也有提到谦德对曾国藩后人的影响:前清曾国藩,官位最高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,真的像小皇帝一样。他书念得多,他知道已经过了头,不是好事情,就为书房题名“求阙斋”,以明其志。人皆求圆满,曾先生求阙;要求欠缺一点,不能盈满。地位愈高愈谦虚,所以他能够保得住,一直到现在,他的后人都相当好。这是他自己有德行,修善积德,后人能遵遗教,所以富贵能常保。

以上便是我对于曾国藩先生后代没有衰落原因的拙见。

搜索教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