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上河图测试题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1-11】探究《清明上河图》展现的社会风貌同步测控
●相关资料
清明上河图概况
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,不仅是北宋风俗画的杰作,更是一级国宝。这幅画卷不仅艺术水平高超,还围绕着它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。全图分为三个段落,每一部分都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。
首段:汴京郊野的春光
画卷的开篇描绘了汴京郊外的春日景色。在疏林薄雾中,掩映着几家茅舍、草桥、流水、老树、扁舟。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。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,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城市走去。一片柳林,枝头刚刚泛出嫩绿,使人感到虽然春寒料峭,但大地已经回春。路上一顶轿子缓缓前行,内坐一位妇人。
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,轿后跟着骑马的、挑担的,显然是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。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,也为全画的展开奠定了基调。
中段:繁忙的汴河码头
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的枢纽,也是商业交通的重要通道。画卷的这一部分展现了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。画面中,人烟稠密,粮船云集,人们各忙其事:有人在茶馆休息,有人在看相算命,有人在饭铺进餐。河边有一家王家纸马店,专门出售扫墓用的祭品。河里的船只往来穿梭,首尾相接,有的由纤夫牵拉,有的由船夫摇橹。
有的满载货物,逆流而上;有的靠岸停泊,正在紧张地卸货。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,名为虹桥。这座桥结构精巧,形式优美,宛如飞虹,是整个画卷的亮点之一。
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,船夫们各司其职:有的用竹竿撑船,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,有的用麻绳挽住船,还有的忙着放下桅杆,以便船只顺利通过。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。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,仿佛在大声吆喝着什么。桥上的人们则伸头探脑,紧张地关注着这一幕。
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,车水马龙,熙熙攘攘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的交汇点。
后段:热闹的市区街道
画卷的最后一部分展示了汴京城内的繁华景象。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,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,有茶坊、酒肆、脚店、肉铺、庙宇、公廨等各种建筑。商店中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,包括绫罗绸缎、珠宝香料、香火纸马等。此外,还有医药门诊、大车修理、看相算命、修面整容等各类店铺,应有尽有。
大型商店的门前还扎有彩楼欢门,悬挂市招旗帜,招揽生意。
街市上的行人摩肩接踵,川流不息。这里有做生意的商贾,有看街景的士绅,有骑马的官吏,有叫卖的小贩,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,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,有问路的外乡游客,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,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,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。男女老幼,士农工商,三教九流,无所不备。
交通运载工具更是多样,有轿子、骆驼、牛马车、人力车,还有太平车、平头车,形形色色,样样俱全。
●活动感言
《清明上河图》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。张择端是山东人,早年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学习绘画,后成为北宋画院的画师。尽管关于他的记载很少,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记住了他。
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不仅仅是一幅画,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。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,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和社会风貌。通过对这幅画的研究,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况。例如,汴河作为国家漕运的枢纽,反映了北宋时期水上交通的重要性;
虹桥的精巧设计展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;各种店铺和商品的丰富多样性,则体现了商业的繁荣。
此外,《清明上河图》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张择端巧妙地运用了透视和构图技巧,使得画面层次分明,富有立体感。他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精细,每个人物的动作、表情都栩栩如生,令人仿佛置身其中。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力,使得《清明上河图》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。
关于《清明上河图》,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。例如,画中的人物和场景是否真实存在?画中的某些细节是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?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,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。通过这些研究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艺术魅力,还能更全面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不仅是一幅艺术珍品,更是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。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繁华与喧嚣,感受那个时代的脉动与温度。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《清明上河图》都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。